生态文明与卫生防疫首页 >>生态文明与卫生防疫 >> 正文

脊髓灰质炎及其预防    来源:后勤医疗服务中心    编辑录入:    

    脊髓灰质炎,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简称脊灰,俗称为小儿麻痹。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,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。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,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。

    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,故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。直接或间接污染病毒的双手、用品、玩具、衣服及苍蝇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,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。该病潜伏期为3—35天,一般7—14天。而感染脊灰病毒后常有下列几种表现:

    无症状型(即隐性感染): 占全部感染者的90%~95%。感染后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出现,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。

    顿挫型: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%~8%。临床上表现为发热、疲乏、头痛、嗜睡、咽痛、恶心、呕吐、便秘等症状,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。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,但有如下表现:①上呼吸道炎,有不同程度发热、咽部不适,可有感冒症状,咽部淋巴组织充血、水肿;②胃肠功能紊乱,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或便秘,腹部不适,可有中度发热;③流感样症状,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。在早期可从咽部、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。

  无瘫痪型: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,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。患者有头痛、颈痛、背痛、呕吐、颈部和背部强直,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。患者通常在3~5天内退热,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。

    瘫痪型:感染后仅1%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。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,表现可单侧或双侧,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,瘫痪,肢体温度低于正常。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,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,恢复较慢,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,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。

    预防:

    自动免疫 按计划普遍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,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。95%以上的接种者可产生长期免疫,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。目前普遍采用此型疫苗,服糖丸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及奶制品,以免影响效果。

  被动免疫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、孕妇、医务人员、免疫低下者、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,若与患者密切接触,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,或胎盘球蛋白。

  隔离患者 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,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,排泄物以20%漂白粉消毒,食具浸泡于0.1%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,或日光下曝晒二天,地面用石灰水消毒,接触者双手浸泡0.1%漂白粉澄清液内,或用0.1%过氧乙酸消毒,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。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。

  做好日常卫生 经常搞好环境卫生,彻底打扫死角,尤其厕所,消灭苍蝇,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。本病流行期间,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,注意休息,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,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,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